5月26日的上海,阳光明媚,略带初夏的暑气,位于市郊的中国男足国家队训练基地内,气氛却远比天气更加“火热”,为备战即将到来的2026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第三阶段——18强赛,中国男足国家队集结于此,展开了一场高强度、高密度的封闭性训练课,本报记者获准进入训练场边,直击了球队这一关键备战阶段的实战演练。
训练氛围严肃专注,伊万科维奇强调战术细节
下午四时,全体队员在主教练伊万科维奇及其教练团队的带领下,准时出现在训练场上,与以往公开训练课偶尔的轻松氛围不同,今天的训练从热身开始便充满了严肃和专注,队员们神情凝重,相互之间的交流也多以战术提醒为主,伊万科维奇全程站在场地中央,通过翻译,不断向队员们传达着他的要求,声音洪亮且极具穿透力。 明显更具针对性,热身活动后,球队立即进入了分组对抗环节,值得注意的是,对抗训练并非简单的攻防演练,而是被切割成多个小块,针对不同的比赛场景进行重复打磨,教练组频繁中断比赛,就由守转攻时的出球线路、前场丢球后的立即反抢、定位球攻防中的站位等细节进行详细讲解,伊万科维奇尤其强调阵型的保持和整体移动,他要求队员们在高速对抗中,必须清晰地理解自己的位置职责以及与队友间的空间联系。
新阵型浮出水面,中场人员组合成焦点
本次训练课最引人注目的,是球队在主力分组对抗中演练了一套看似4-2-3-1的阵型,门将位置上,颜骏凌和王大雷均展现了出色的状态,高接低挡,后防线上,蒋光太与朱辰杰的中卫组合显得较为固定,两边则尝试了不同的边后卫人选。
真正的看点在于中场,在对抗训练中,伊万科维奇尝试了不同的后腰组合,李源一、王上源、高天意等球员轮番上阵,考察他们之间的默契度以及覆盖能力,而在攻击型中场的位置上,球队的核心球员被赋予了更大的自由度,要求其不仅要能串联中前场,更要适时前插,直接威胁对方球门,边路方面,球员被要求坚决利用速度和技术进行突破传中,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回防。
锋线上,张玉宁作为单箭头,展现了良好的支点作用和射门感觉,教练组要求中场球员必须更多地将球输送到他的脚下,或者利用其跑动创造出的空间,整个战术演练的核心思想清晰可见:追求攻守平衡,强调由守转攻的速度,以及前场进攻的层次感。
队员状态积极,伤病员恢复良好
尽管训练强度很大,但所有参训球员都展现出了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投入度,老队员如武磊、颜骏凌等起到了表率作用,在完成技术动作的同时,不断提醒和鼓励年轻队员,一些新入选或近期回归国家队的球员,如拜合拉木等,也努力在训练中展现自己的特点,渴望获得教练的信任。
令人欣慰的是,此前一些有伤在身的球员,如张玉宁、林良铭等,已经基本恢复了系统训练,并参与了大部分合练项目,队医介绍,他们的恢复情况符合预期,正逐步跟上全队的训练节奏,这对于急需完整阵容进行磨合的国足而言,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。
伊万科维奇:我们清楚挑战,但已做好准备

在训练结束后安排的短暂媒体交流环节,主教练伊万科维奇表达了对球队目前进展的肯定。“队员们非常努力,他们理解我们正在准备的是什么级别的比赛,18强赛无弱旅,每一个对手都极具挑战性。”伊万科维奇说道,“我们的工作就是在这有限的集训时间里,尽可能地将战术理念灌输给球队,找到最适合的阵容和打法,今天我们在战术执行的一些细节上做得不错,但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。”
当被问及球队的目标时,伊万科维奇显得务实而坚定:“第一步是争取在18强赛中站稳脚跟,展现出我们的竞争力,每一场比赛我们都会力拼到底,球队需要信心,而信心来源于每一天扎实的训练和准备,我们现在所做的的一切,都是为了在比赛来临时,队员们能够清晰地知道该怎么做。”

备战进入关键期,心理建设同步进行
除了技战术层面的打磨,国家队教练组和管理团队同样高度重视球员的心理建设,18强赛漫长的赛程、强大的对手以及外界的高度关注,都将给球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,据了解,球队近日也安排了心理辅导课程,帮助球员学会如何调整心态,以更平和、更专注的态度面对接下来的挑战。
此次上海集训是18强赛开始前一次极为重要的备战,根据计划,球队在集训后期可能会安排一场高质量的热身赛,以检验训练成果,随后,球队将正式进入临战状态,等待18强赛分组抽签结果的出炉,并针对具体对手进行最后的精细化准备。
夕阳西下,将近两个小时的训练课才告一段落,汗水浸透了每一位球员的球衣,但他们的眼神中更多流露出的是坚定和渴望,距离18强赛的烽火燃起还有一段时间,但中国男足的备战号角已然吹响,在上海的这个下午,球队展现出的专注度和战术针对性,让人们对这支队伍在未来的表现增添了一份期待,前路注定坎坷,但唯有脚踏实地,方能砥砺前行,中国男足,正在用实际行动,为冲击世界杯的梦想,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发布评论